开车脾气大。为什么?因人都在寻求一个能彻底被自己控制之物,它完全与自己意志合一时,是最美妙的感觉,会让你产生幻觉:世界在我掌控之中,此感觉被破坏时,愤怒就易产生。——武志红《车人合一感:马路怪兽的心理分析》。
和几名朋友驾车进入森林公园后,汽车悠然地在山路上盘旋,空气清新,阳光灿烂,是个拍照片的好日子,一路上心情很好。忽然间,开车的朋友爆了句粗口:“他妈的,我要干掉他!”我们很愕然,问发生了什么事,他指着前面那辆车说:“这种地方,他也超车,不想活了。”印象中那辆车的确是一直在我们后边的。朋友说如果放在过去,他一定会追上去,把那“家伙”打个“半死”。
坐在驾驶位上,一个温和、礼貌的人摇身一变,成为马路“怪兽”,这种现象,在全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发生,只怕每个都市人都见识过。这种坏脾气,被美国学者称为“roadrage”,即“马路愤怒”。但如果从坏脾气演变成真实的暴力行为,就是“aggressivedriv-ing”,即“攻击性驾驶”。
“一切都是别人的错”,这种从别人身上寻找原因的自动思维是导致“马路愤怒”的头号原因。
在研究“攻击性驾驶”中发现几乎每个司机都认为自己是好司机,自己根本没问题,一切都是别人的错。这种思维在第一时间产生,就好像开车时一个人的自我反省能力丢失了。外在归因是导致不友善行为的直接原因。既然不是自己的错,那么咒骂、没有耐心、暴力幻想,甚至暴力行为都是理所应当的了。
一个不正确的期望,下意识里认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式和时间从甲地开到乙地。这种期望无疑是驾驶人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压力,超速、抢红灯、任意变换车道、乱超车……其目的可能只是为了节省两分钟时间。
他人的粗鲁行为和危险驾驶也是产生“马路愤怒”的一个重要原因。驾驶人在相互表达愤怒时的行为非常丰富,一个平时不怎么会运用肢体语言的人也会在开车时自如地用言语、肢体和车辆向其他人表达愤怒和侮辱。
匿名性(即身份被隐匿)也是促发马路暴力的重要因素,如果驾驶人觉得自己的身份不会被暴露,那么他的脾气会尤其的大,也更容易产生攻击性驾驶行为。
在现实生活中,无证的“黑车”、不受监管的车更容易出事,就是因为这样一个道理。从心理学角度上看,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姓名不会被人知道,他的冲动行为就会明显增加。对于驾驶人而言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所以,一个成熟的车辆登记和监管系统对于降低马路暴力至关重要。
以上这些传统研究都给出了比较有说服力的答案,但很难回答一个问题,为什么同样一个人,开车的时候,和不开车的时候,在脾气上有那么大差异。要回答这个问题,需要认真思考一个平凡的问题:汽车是什么?
那么,汽车是什么呢?你的爱车对你而言,意味着什么?“梦中情人”和“如意‘狼’君”?谈到汽车时,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。譬如:
“毕加索,是我的第二部车,可以算得上是我几年前的‘梦中情人’了……一晃几年过去了,我终于把‘梦中情人——毕加索’娶回了家。”
“宝马公司向全球推出了一个‘梦中情人’!”
一个车迷干脆断言说:“平心而论,汽车的确是一个既代表身份又代表品位的东西,就像懵懂时期第一次看到一位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异性——初恋的感觉,必须心跳、必须完美。”
这个“梦中情人”从不违抗你的意志。它会任由你的指挥。但是,这种完美的车人合一感经常会受到挑战。譬如堵车、或者另外一辆车、一个人或者其他什么挡住了你。这种挑战破坏了我们车人合一感,那一刹那间,我们会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感到愤怒。我没有问题,我的梦中情人也没有问题,全是别人搞的鬼!
攻击者按照他们事先规定好的驾驶方式行驶,当这些完美的假想消失,攻击者受到现实抵制的时候,他们就被激怒了。例如,受害者没有按照攻击者所设想的速度减速;不应该拐弯的地方拐了弯;车子停在了不应该停放的地方等等。受害者这样做,等于提醒攻击者,他只不过是个开车的,世界并没有按照他设想的节奏运转,从而破坏了攻击者的车人合一的幻觉。而那个意外的制造者,理所当然会被我们愤恨。
在开车过程中,如果自己产生了愤怒情绪,或者遭到了别人的侮辱,那么要学会及时地调整心态,防止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。
1.接受交通拥挤的现实,不要追求完美主义。
2.放弃打破自己纪录的心态,不要总下意识地制作严格的开车时间计划。
3.学习转移情绪的方法,听音乐,和朋友聊天,看风景等。
4.谅解那些对你猛按喇叭的人,懂得他们这时候很幼稚。